招生電話:0816-8119777
新聞詳情

心靈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發(fā)表時間:2024-12-27 09:14

1.教學目的

① 了解并感受宗教建筑的歷史文化價值,正確對待宗教藝術。

② 對宗教的性質(zhì)有一些感性認識。

③ 進一步學習欣賞建筑藝術的方法。

2.內(nèi)容結構

本課按照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產(chǎn)生的先后,分成三部分,分別鑒賞三大宗教有代表性的建筑,另有“相關鏈接”,以擴大學生的視野。

3.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有兩個方面:

一是進一步學習欣賞建筑藝術的方法,著重了解建筑是如何體現(xiàn)一定的思想觀念,以及三大宗教建筑的主要特征;

二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對待宗教藝術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

本課的難點,主要在于要解決對宗教的認識,以及與宗教建筑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

二、教學資料

1.關鍵詞語解釋

宗教   馬克思主義認為,宗教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當人類還沒有形成自我意識或自我意識十分薄弱的時候,宗教是不會產(chǎn)生的。宗教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的產(chǎn)物。在階級社會以前,原始社會的人們無法抗拒各種自然災害,對變化莫測、龐大而神秘的自然現(xiàn)象不能理解,對人自身的構造和夢境,也無法加以說明,從而引起了恐懼、驚惶和缺乏信心,認為在他們周圍存在著一種超自然的力量,這種力量主宰著人們的一切,只有用膜拜、祈禱或用巫術、祭咒、舞蹈等儀式去影響它們,才能消災降福,保證生產(chǎn)和生活的順利進行,因而產(chǎn)生了原始的宗教觀念,形成了最初的宗教──原始宗教。

基督教   信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各個教派的統(tǒng)稱。公元一世紀起源于羅馬帝國統(tǒng)治下的巴勒斯坦的猶太民族。早期的基督教是當時還處在奴隸制階段的羅馬帝國階級斗爭的產(chǎn)物。因為,當時的巴勒斯坦,不僅遭受外來的民族壓迫,內(nèi)部的階級壓迫也很嚴重,連續(xù)不斷的奴隸起義遭到了鎮(zhèn)壓。猶太人中的城市居民、農(nóng)民和奴隸,對羅馬帝國和猶太上層分子懷著刻骨的仇恨,一直堅持斗爭,但又找不到指導自己行動的思想力量,有些人就把希望寄托在超人間的“救世主”(“基督”一詞的原意就是“上帝派來的救世主”)身上,于是,就從猶太人原來信奉的猶太教中產(chǎn)生一種新宗教。這時的基督教教徒大都是貧民和奴隸,宣傳一切受災難的人死后將進入天堂,而富人要進入天堂“比駱駝穿過針孔還難”。這些思想和活動,反映了下層群眾對剝削者的鄙視和仇恨,對貧苦人的同情和支持。因此,它最初遭到了羅馬奴隸主國家和猶太上層分子的野蠻鎮(zhèn)壓。但是,基督教并不是鼓舞和號召人們?nèi)ズ徒y(tǒng)治階級進行斗爭,改變現(xiàn)實的苦難,卻宣揚順從和忍耐,等待死后從“上帝”那里得到報答。這些思想不久就被統(tǒng)治階級所利用。公元313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給予基督教合法的社會地位,從公元380年,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帝國的國教,成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一種有力的統(tǒng)治工具。它是一種影響很大的世界性宗教,宣揚上帝(天主)創(chuàng)造并主宰世界,認為人類從始祖起就犯了罪,并在世中受苦,只有信仰上帝及其兒子耶穌基督才能獲救。它以《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作為“圣經(jīng)”。

《圣經(jīng)》   基督教的宗教經(jīng)典。包括《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兩部分。前者原是猶太教的圣經(jīng),是希伯來民族文學遺產(chǎn)的總匯。它包括《摩西五經(jīng)》,即《創(chuàng)世紀》、《出埃及記》等5卷。《新約全書》是耶穌和基督教形成初期第一批使徒如彼得、保羅等的言行錄。《圣經(jīng)》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響深遠。全世界有許多譯本,它對豐富一些民族的文學語言起了積極作用。歐洲古代和近代美術的題材,常來自《圣經(jīng)》。米開朗基羅創(chuàng)作的西斯廷教堂的天頂畫《創(chuàng)世紀》,即取材于《舊約全書》中的《創(chuàng)世紀》卷。它的內(nèi)容是關于世界和人類的起源,以及人類最初的遭遇等故事。

拜占廷建筑   拜占廷是古希臘殖民城市,位于博斯普魯斯海峽西岸,扼黑海咽喉。公元330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遷都于此,改名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后,為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廷帝國都城,直到公元1453年被土耳其人所滅亡。公元5世紀—6世紀是帝國的極盛時期。其版圖一度包括巴爾干半島、敘利亞、巴勒斯坦、小亞細亞、北非以及意大利半島和西西里。拜占廷建筑的特點,是繼承東方建筑傳統(tǒng),改造和發(fā)展了古羅馬建筑中某些要素而形成獨特的風格,對東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東正教(基督教的一個派別)國家如俄國與東歐諸國的建筑有很大影響。

羅馬式建筑   又譯作羅馬風建筑、似羅馬建筑等。10世紀—12世紀流行于歐洲基督教流行的地區(qū)。它的典型特征是:墻體巨大而厚實,墻面用連列小券,西面有一、兩座鐘樓。窗口窄小,且離地面較高,具有封建城堡的特征。它的貢獻在于把沉重的結構與垂直上升的動勢結合起來,而且在于它首次成功地把高塔組織到建筑的完整構圖之中。

哥特式建筑   11世紀下半葉起源于法國,13世紀—15世紀流行于歐洲的一種建筑風格。主要見于天主教堂。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教堂的結構體系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大大提高了教堂的高度并開拓了內(nèi)部空間,在形式上,復雜而精致,密集而垂直的柱群,在視覺上產(chǎn)生了飛騰的效果,具有高聳峻拔、輕盈靈巧的特點。哥特式教堂的另一個典型特征是正門的立面有圓花窗(有人稱“玫瑰窗”),教堂內(nèi)部則廣泛應用彩色玻璃窗畫。不過,不同地區(qū)、不同時期的哥特式教堂,在藝術風格上還稍有區(qū)別。

俄羅斯風格建筑   具有俄羅斯民族特點的建筑。形成于公元十二世紀末。它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渾圓飽滿的穹頂,稱為戰(zhàn)盔式穹頂。位于今莫斯科紅場上的華西里·柏拉仁諾大教堂(1555年—1561年)便是這種風格的代表作。

2.美術作品

印度《桑奇大塔》

印度桑奇大塔東塔門雕刻

印尼婆羅浮屠   (公元8世紀—9世紀,爪哇島)

圣索菲亞大教堂   (土耳其,公元532年—537年)

(俄羅斯)《華西里·柏拉仁諾大教堂》   (1555年—1561年建,今莫斯科紅場)

意大利比薩教堂建筑群   (11世紀—13世紀)

巴黎圣母院   (1163年—1320年建,法國巴黎)

法國夏特爾主教堂   (12世紀初—16世紀初,巴黎西南)

法國蘭斯主教堂   (1211年—1290年)

德國科隆主教堂   (1248年—1880年)

意大利米蘭主教堂   (1385年始建,19世紀初才全部竣工)

蘭斯主教堂內(nèi)部彩色玻璃窗畫

伊朗伊斯法罕皇家清真寺   (1612年—1637年建)

印度泰姬·瑪哈爾陵   (1630年—1653年建于阿格拉城外)

① 了解并感受宗教建筑的歷史文化價值,正確對待宗教藝術。

② 對宗教的性質(zhì)有一些感性認識。

③ 進一步學習欣賞建筑藝術的方法。

本課按照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產(chǎn)生的先后,分成三部分,分別鑒賞三大宗教有代表性的建筑,另有“相關鏈接”,以擴大學生的視野。

本課的教學重點有兩個方面:一是進一步學習欣賞建筑藝術的方法,著重了解建筑是如何體現(xiàn)一定的思想觀念,以及三大宗教建筑的主要特征;二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對待宗教藝術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

本課的難點,主要在于要解決對宗教的認識,以及與宗教建筑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

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后,宗教也相應地發(fā)生了變化。在原始社會里,人們信仰的是為數(shù)眾多的鬼神,即多神教。這些鬼神之間并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到了階級社會,人與人之間產(chǎn)生了不平等,有了貴賤之分,反映在鬼神之間也有大小主次之別。特別是國家形成以后,出現(xiàn)了統(tǒng)一的君主,多神教也逐漸演變成一神教。許多神的全部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都移到一個萬能神的身上。同時,在階級社會里,階級壓迫有時往往比自然災害更慘重,被壓迫階級為了擺脫這種壓迫,曾進行過無數(shù)次的艱苦斗爭,但它并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因此,被壓迫階級對來自社會的階級壓迫和對來自自然界的災害,同樣感到難以理解和無法捉摸,于是便產(chǎn)生了種種幻想,渴望有一個能使他們擺脫苦難的“救世主”和“天堂”,這就是階級生活中許多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得以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社會根源。而階級社會里的反動統(tǒng)治階級,為了維護剝削階級的統(tǒng)治,總是利用宗教迷信欺騙和麻痹人們的思想,阻撓人民的革命斗爭。所以,列寧指出“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鴉片”(列寧:《社會主義和宗教》,《列寧全集》第10卷,第62頁),從這個意義上講,宗教具有明顯的消極作用,宗教的本質(zhì)是唯心主義,它既不能科學地認識世界,也不能揭示出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變化的客觀規(guī)律。但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特別是充滿苦難的年代里,宗教對于一時還找不到正確出路的廣大人民群眾,又往往是一種心靈的慰藉和寄托。他們對宗教往往寄托著某種理想和幻想,如對“天堂”的追求。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也可以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正如鴉片濫用固然是毒品,必要時慎重用之,則可成為有用的藥品,這說明宗教是一種極其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

宗教藝術也是這樣。一般說來,古代創(chuàng)造的宗教藝術,當時是一種宗教宣傳品,并非單純觀賞的藝術品。它們美的理想和審美形式,是與宗教觀念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但是,宗教藝術的創(chuàng)造者是廣大的人民群眾。他們懷著虔誠的心情為他們的信仰貢獻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宗教藝術所體現(xiàn)出來的藝術成就,是人民群眾智慧的體現(xiàn)。何況,其中還凝聚著當時人們的理想和幻想。所以,古代遺留下來的宗教藝術,可以成為我們今天觀賞的對象。

這是中國古代旅印高僧稱之為佛塔的一種早期的佛教建筑,印度稱之為“窣(音“蘇”)堵坡”。因此塔位于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爾附近的桑奇而得名。又因那里還有同類型的其他幾個窣堵坡,而這一窣堵坡又最具有代表性,所以,該大塔又稱為桑奇一號窣堵坡,也是中國古代佛塔的最早依據(jù)。它是一種半球形的建筑物,主要用于埋葬佛祖或圣徒的舍利子(骨灰和遺骨)和遺物。它的形式是從印度史前時代的墳冢演變而來的。它的半球體的直徑為32米、高12.8米,立在4.3米高的圓形臺基上。臺基的直徑為36.6米。塔頂有呈正方形的一圈石欄桿,圍著一座托名佛邸的亭子,冠戴著三層華蓋。半球體內(nèi)層是泥土,外面是用磚砌的,里面埋藏著舍利盒。從窣堵坡的造型來看,它的構思比較原始,以半球體象征印度神話中孕育宇宙的金卵,半球體之上的傘柱象征宇宙之軸;三層傘蓋代表佛、法、僧三寶,大塔周圍的四座塔門標志著宇宙的四個方位。整個大塔的造型單純、渾樸,完整統(tǒng)一,具有明顯的穩(wěn)定感和重量感,加上四周又有玲瓏纖巧的欄桿和門作襯托,同半球體形成強烈的對比,使窣堵坡顯得更加莊嚴隆重。

桑奇大塔四周塔門的雕刻,集中了印度早期佛教藝術的精華。每座塔門用砂石制作,高約10米,由三道中間微拱的橫梁和兩根方形側柱以插榫法構成,在橫梁、側柱和柱頭上布滿了浮雕嵌板與半圓雕或圓雕構件。這些塔門雕刻是安達羅時代由毗底薩的富商和民間的許多佛教徒捐贈的,多半出自毗底薩的象牙雕刻匠師之手。所以,它們的總體視覺效果,好像是放大了的象牙雕刻。這些雕刻的題材,主要是本生經(jīng)和佛傳故事。但還未出現(xiàn)佛本人的形象。因為印度早期佛教禁止偶像崇拜,只用菩提樹、法輪、臺座、傘蓋、足跡等象征符號來暗示佛的存在。東塔門北側立柱與第三道橫梁末端交角處的砂石圓雕托架像《樹神藥叉女》,被公認為桑奇乃至全印度古代雕刻中最美的女性雕像之一。這一雕刻具有加固構架和裝飾的雙重作用,類似中國古代建筑中枋與柱相交處的托座──雀替。女像身體與四肢的挺伸和建筑結構的配合十分協(xié)調(diào),她雙臂攀著芒果樹枝,縱身向外傾斜,好似凌空飛舞。她是芒果樹的精靈,生殖力的化身。由于藥叉和藥叉女是印度古代早期農(nóng)耕文化生殖崇拜的產(chǎn)物,也是大地萬物原生力量的化身,藥叉女則被看作是自然生殖能力的源泉。所以,印度古代雕刻中出現(xiàn)許多藥叉女的形象,而且極力強調(diào)女性的生理特征,從而使她成為印度古代藝術中女性美的標準。桑奇大塔東塔門的這一《樹神藥叉女》,身體呈S形的三屈式,這種形式逐漸發(fā)展成印度標準女性人體美的典范。這與古希臘雕刻中女性人體美的表現(xiàn),完全是兩種不同的風格。古希臘追求女性形體比例勻稱、完美優(yōu)雅;印度則極力夸張女性形體的生理特征與豐滿成熟。

這是亞洲著名的佛教建筑,是一座大型的佛塔(中國古代稱印度的佛塔,即窣堵坡為“浮屠”),或稱大窣堵坡。它位于印度尼西亞中部日惹西北約40公里處的墨拉皮火山的一個山丘上。“婆羅浮屠”在梵文中的含義就是“山丘上的佛塔”。它修建于印尼夏連特拉王朝時期,費時約15年。15世紀,伊斯蘭教傳入印尼后,佛教衰微,婆羅浮屠也被廢棄,同時被火山灰及叢莽所湮沒。直到1814年才被重新發(fā)現(xiàn)。1907年—1911年和1973年—1983年兩次修繕,才形成今天所見的面貌。

婆羅浮屠不僅是印尼現(xiàn)存最重要的佛教建筑,而且是世界現(xiàn)存的最大的佛塔。整個建筑全用石塊砌成,約用了200萬塊石頭,塔基邊長112米,臺基上有面積依次遞減的五層方形臺,各邊都有數(shù)層曲折;方形臺之上又有依次遞減的三層圓形臺,直徑分別為51米、38米、26米;頂端的一座巨大的鐘形窣堵坡,從地面至塔尖,原通高約42米,現(xiàn)通高31.5米;方形臺的各層,在主壁和欄桿間共有4個寬約2米的回廊?;乩葍杀谏嫌羞B續(xù)的浮雕,共長3200米,有2500幅畫面。浮雕的主要內(nèi)容為佛教故事。在臺基掩蓋的方形層基部也有約160幅浮雕。在方形層的各欄桿,按一定間隔配置一個外向的佛龕,共432個,中間各安置一尊等身大坐佛。此外,在三層圓臺都有一圈鐘形小塔,下層32座,中層24座,上層16座,共計72座,它們像眾星拱月一樣環(huán)繞著中心大窣堵坡。每個塔內(nèi)均置一尊佛像,加上中心大窣堵坡的佛像,共有505尊。

像這樣獨特的建筑形態(tài),到底意味著什么?原來,婆羅浮屠的設計者們試圖創(chuàng)造一個立體的“曼陀羅”。曼陀羅是佛教用語,是梵文Mandala的音譯,意譯是“壇”或“壇場”。印度佛教密宗修“秘法”時,為了防止“魔眾”侵入,便在修法處劃一圓圈或建一土壇,有時還在上面畫以佛、菩薩等像。以后,一般把劃為圓形或方形的修法地方或壇場稱為“曼陀羅”,認為這里是佛與菩薩聚集之處。換句話說,“曼陀羅”就是佛與菩薩修身養(yǎng)性之地。實際上這是佛教徒們心中的理想境界。他們使用規(guī)則的方形、圓形等完整的圖形,企圖表現(xiàn)這種理想世界秩序井然的境界。

這是歐洲中世紀拜占廷帝國(即東羅馬帝國)時期的重要的基督教建筑?,F(xiàn)今的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在古代最早稱為拜占庭,后改名為君士坦丁堡,中世紀時是拜占廷帝國的首都,現(xiàn)存的圣索菲亞大教堂是拜占廷帝國皇帝舉行重要儀典的場所?,F(xiàn)存教堂除四角的伊斯蘭教尖塔,是土耳其人滅亡拜占廷帝國,將教堂改為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后增建的外,其他均為原來所建。它的突出成就,首先在于創(chuàng)造了把穹頂支撐在四個獨立支柱上的結構體系。教堂正中的穹頂高15米,直徑為32.6米,是古代少數(shù)幾個規(guī)模宏大的穹頂。采取這種結構,便能在各種正多邊形平面上使用穹頂,使建筑物內(nèi)外都有完整的集中式構圖,成為后來歐洲紀念性建筑的先導。其次,教堂內(nèi)部空間宏偉而又有變化。穹頂?shù)?0個肋的下部,每兩肋之間都開窗戶。這40個窗,不僅可作內(nèi)部采光,而且在視覺上,會使人產(chǎn)生穹頂好像飄浮在空中的感覺。無怪乎當時的拜占庭歷史學家普洛可比烏斯曾說:“仿佛由天空的鐵鏈懸系著?!?/span>

這是一座有紀念碑性質(zhì)的著名俄羅斯風格建筑,是沙皇伊凡四世(1530年—1584年)為紀念1552年最后戰(zhàn)勝外族侵略者而建,由巴爾莫和波斯特尼克設計。整個建筑風格獨特,中央主塔采用俄羅斯民間建筑特有的帳篷頂,高47米,形成垂直線,統(tǒng)率著周圍8座形狀、色彩與裝飾各不相同的渾圓飽滿的穹頂。整個教堂充分展現(xiàn)出它復雜而又十分協(xié)調(diào)的形體,那大大小小高低錯落的穹頂,活像一團熊熊大火,騰空而起。它凝結著俄羅斯人民由于結束了幾個世紀來遭受外族統(tǒng)治的奴役生活而產(chǎn)生的無比歡樂和激動的情感。從而使這一建筑所形成的藝術形象,具有濃厚的節(jié)日氣氛和紀念碑的意義。這一建筑所運用的華麗的裝飾和強烈的色彩,使它所體現(xiàn)的具有歷史意義的節(jié)日氣氛,顯得更加強烈,出色地體現(xiàn)了俄羅斯歷史上民族獨立、人民勝利這個偉大的主題。

比薩教堂建筑群是歐洲中世紀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它位于意大利的古城比薩。這一建筑群包括教堂、洗禮堂、鐘塔和公墓四個部分,其中前三個部分最為重要。大教堂的建造年代最早(1063年—1092年),是為紀念1062年打敗阿拉伯人并攻占巴勒摩而建的。洗禮堂建于1153年—1278年,鐘塔建于1174年。這些建筑是歐洲中世紀羅馬式建筑的代表作。大教堂平面為拉丁十字形,全長95米,縱向有四排柱子,正立面高約32米,有四層連列券柱廊作裝飾,形體和光影極富變化。洗禮堂位于教堂前面,其正門與教堂正門相對。平面呈圓形,直徑35.4米,總高54米,立面分為三層,上兩層為連列券柱廊,圓頂上矗立著施洗禮者圣約翰銅像。鐘塔即舉世聞名的“比薩斜塔”。這三座建筑,形體各異,對比強烈,變化豐富,但它們的構圖手法又十分統(tǒng)一,因為均應用了連列券柱廊作裝飾且色彩統(tǒng)一。

這是法國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是歐洲封建社會盛期,即中世紀晚期流行的建筑樣式。“哥特”一詞原是歐洲一個文化不發(fā)達民族的名稱。15世紀后一些崇拜古希臘、羅馬藝術的學者,為了貶低中世紀藝術的成就,而首先使用了這個名稱。事實上這是一種歷史偏見。歷史已經(jīng)證明,哥特式建筑是歐洲中世紀建筑的高峰。哥特式建筑最主要的特征是高聳挺拔,輝煌壯麗。巴黎圣母院雖是早期的哥特式建筑,但同樣具有這樣的特點。全部用石頭建筑的巴黎圣母院,正面的兩個塔樓高六十多米,屋頂正中直插藍天的尖塔高達106米,它的大大小小的尖券和尖塔爭先恐后地往上鉆,給人以一種熱烈的、生氣勃勃的向上的感覺。它的正立面,無論是三個門廊還是正中玫瑰花形窗戶的裝飾,都是那樣華麗,以至令人忘記這是一座用沉重的石頭修筑起來的建筑,而產(chǎn)生一種如臨海市蜃樓的幻覺。

這是法國著名的哥特式教堂,位于巴黎西南約90公里處?,F(xiàn)存的主教堂建于公元12至16世紀之間。最早的主教堂建于4世紀。9世紀時,查理大帝的孫子禿頭查理,贈送給夏特爾主教堂一件重要的圣物──圣母的“束腰外衣”,它被認為是圣母在基督降生時所穿的衣服。從此,夏特爾主教堂就一直是基督教徒朝圣的重要目標。當然,從建筑藝術的角度來看,這也是一座最有特色的哥特式教堂。這主要表現(xiàn)在:西立面(大門的一面)拱門上的三層拱廊的形式,是夏特爾教堂的首創(chuàng)。法國以后的一些著名哥特式教堂,如蘭斯教堂和亞眠教堂都仿效這種形式。西大門的裝飾雕刻和室內(nèi)的彩色玻璃窗,也是哥特式教堂中有代表性的作品。至于西立面兩座形式各異的塔樓,則是由于它們各自的建造年代相距四百年的緣故(南塔建于12世紀初,北塔至16世紀才告竣工)。

蘭斯主教堂是當時法國國王的加冕教堂。因該教堂內(nèi)設有主教座,所以稱蘭斯主教堂(每個教區(qū)只有一所主教堂)。該教堂以形體勻稱,裝飾纖巧著稱。建造這座教堂前后用了近百年的時間,但整個建筑的格調(diào)依然十分統(tǒng)一,是法國盛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之一。哥特式建筑,在結構上,比過去歷史上任何一種教堂或廟宇都更為空靈、纖瘦和高聳。在建筑外形上,教堂的外形高高向上,直指上蒼,把基督徒的心靈引向“天國”。教堂下立面中間的如玫瑰形的窗戶連同它的花瓣,代表著基督教《圣經(jīng)》中所描述的“永恒的玫瑰”;玫瑰的葉子代表信徒們的得救的心靈??傊?,哥特式教堂的外形以象征和隱喻的形象語言,表達了基督教的基本精神。無怪乎西方有人說,哥特式教堂的玫瑰窗是“傻子的圣經(jīng)”。從上述幾個方面來看,哥特式教堂具有它自己獨特的風格。

這是北歐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也是世界最高的教堂之一。它位于科隆市中心,萊茵河畔。1248年始建,到1560年初具規(guī)模。后因宗教改革運動而停工,直到1880年才最后竣工。整個建筑全部由磨光石塊砌成,巍峨壯麗。教堂型制為拉丁十字式,占地8 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6 000多平方米,東西長144.55米,南北寬86.25米。教堂兩端的塔樓高達152米,像兩把鋒利的寶劍,直插蒼穹。大教堂的四周林立著無數(shù)座小尖塔,中央大禮拜堂的穹頂高達46米。教堂內(nèi)部裸露著近似框架式的結構,而支柱全由垂直線組成,筋骨嶙峋,極其峻峭清冷,體現(xiàn)著基督教否定物質(zhì)世界,宣揚“純潔的”精神生活的教義,是歐洲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米蘭主教堂又名多摩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和最華麗的教堂,屬于“晚期哥特式”或稱“國際哥特式”教堂。長約168米、寬約59米,大廳頂部最高處距地面45米,教堂可容納4萬人。教堂全部用磚建造,外表覆蓋著晶瑩潔白的大理石。至今雖然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但意大利政府已開始全面清洗教堂的外觀,相信不久的將來即可重放光彩。整個教堂給人印象最深的是教堂頂上135個直刺蒼穹的尖塔,每個尖塔上都有與真人般大小的雕像,它的總數(shù)竟達3 615個之多。它那華麗、纖巧的外貌,使每個看到這座建筑的人,無不為之贊嘆。這座欲與阿爾卑斯山爭高的大教堂,不少西方人贊譽它是一座錦繡的森林。

隨著哥特式教堂新的建筑結構,教堂內(nèi)部的裝飾也相應地發(fā)生了變化。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彩色玻璃窗畫的產(chǎn)生與流行。這是因為教堂內(nèi)部裸露著近似框架式的結構,窗子占滿了支柱之間的整個面積,而支柱全由垂直線組成,筋骨嶙峋,幾乎沒有墻面。過去常用的雕刻和壁畫無所依附。唯一能夠進行內(nèi)部裝飾的地方就是大面積的窗戶。而當時的生產(chǎn)技術還不能生產(chǎn)純凈的透明玻璃,卻能生產(chǎn)彩色玻璃。心靈手巧的工匠們,從拜占廷藝術流行的鑲嵌畫受到啟發(fā),用彩色玻璃嵌入鉛條做成框架,成為一幅幅彩色的畫面。這些畫面的題材多來自《圣經(jīng)》,對于中世紀許多不識字的基督教徒來講,這些彩色玻璃窗畫便成了“不識字人的圣經(jīng)”。當陽光透過彩色玻璃射進教堂時,把教堂內(nèi)部渲染得五彩繽紛而又神秘莫測。特別是在中世紀,“光”具有重要的宗教意義。因為,按照基督教的觀點,光是與神靈即上帝之光相關聯(lián)的,表現(xiàn)光就是表現(xiàn)上帝。所以,教士們說這是上帝居住處的景象。隨著一天中光線強弱的變化,這些彩色玻璃窗畫可以產(chǎn)生變幻無窮的效果。

這是古代清真寺建筑中最為華麗的一座。它位于伊朗的歷史名城伊斯法罕。由于伊斯法罕在古代曾是東西方貿(mào)易的集散地,“絲綢之路”南線途經(jīng)的要站,所以,它在公元10世紀時就已十分繁榮。11世紀—16世紀末,波斯的幾個王朝先后在這里建都,大事修建,使它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美的城市之一。伊斯法罕皇家清真寺就是當年興建的一座重要建筑。它像其他的清真寺一樣采用圓頂拱架結構,兩旁有兩個供神職人員登高呼喚教徒作禮拜的尖塔(按伊斯蘭教規(guī)定,教徒每天從清晨到黃昏要做五次禮拜)。清真寺的立面十分簡潔,但布滿精美紋樣的琉璃鑲嵌,使它顯得極其精致而華麗,使人嘆為觀止。

這是被稱為“印度古建筑的珍珠”的世界著名建筑。由于我國通常把這一陵墓建筑簡稱為“泰姬陵”,有些人望文生義把“泰姬”誤認為“貴妃”。其實,漢譯的“泰姬”乃是印度莫臥兒王朝(1526年—1858年)皇帝沙·賈漢寵愛的皇后阿爾朱曼德·巴奴·貝古姆(1592年—1630年)的簡稱。因為,這一陵墓是以貝古姆皇后的封號“穆姆達茲·馬哈勒”(意為“宮廷之尊”)命名的,或通稱“達杰·馬哈勒”(意為“宮廷之冠”),也簡稱“達杰”(意為“冠冕”)。這位皇后于1630年陪同國王出巡時因分娩死于布爾漢普爾。傳說她臨終前要求沙·賈漢為她修建一座世界上最美的陵墓。沙·賈漢實現(xiàn)了她的遺愿。相傳這一陵墓最初為集體設計,最后的設計方案是波斯建筑師烏斯塔德·伊薩。施工期間每天有兩萬余名工匠,其中包括來自印度、波斯、土耳其、阿拉伯、意大利等國的匠師。全部工程費時22年。

泰姬陵位于印度北方邦阿格拉城外葉木那河南岸??傮w布局強調(diào)左右對稱,注重建筑與自然環(huán)境的協(xié)調(diào)。整個陵園呈長方形,東西寬293米,南北長576米,圍以紅砂石圍墻。陵園南側的拱門上鐫刻著《古蘭經(jīng)》的一句經(jīng)文:“請心地純潔人進入這座天國的花園。”陵園內(nèi)有開闊的草坪和縱橫交錯的水池。陵墓主體建筑位于園內(nèi)北端中央96米見方、5.5米高的白色大理石臺基上。臺基四角各有1座高約42米的伊斯蘭教清真寺式的尖塔。它們和位于中央的陵墓建筑都是采用印度馬克拉那采石場特產(chǎn)的純白大理石砌造。陵墓主體建筑的平面為八角形,由邊長56.7米的正方形抹去四角而成。中央覆蓋復合式穹頂,內(nèi)穹頂直徑17.7米,高24.4米。上面的外穹頂高近61米。四角各有一座形狀相似的小穹頂,體量勻稱,曲線優(yōu)美,四角的光塔和陵墓穹頂相呼應,形成變化豐富的天際輪廓。總之,整個陵墓建筑,總體布局完美,軸線對稱端莊,空間序列豐富,視角良好。建筑色彩沉靜而明麗,蔚藍的天空,青綠的草坪,潔白的陵墓和高塔,加上小池中的倒影,飛濺的噴泉,成功地創(chuàng)造了肅穆、富麗和明朗的氣氛,正是伊斯蘭教徒所向往的純潔的天國的花園。從而成為伊斯蘭教建筑中的珍品。

三、教學建議

1.宗教與美術密切聯(lián)系,是人類發(fā)展史上多個民族共有的現(xiàn)象,構成美術的美術現(xiàn)象和美術作品非常重要的經(jīng)典表現(xiàn)形式。在完成教學目標時,還是要從美術作品的欣賞入手,在用美術語言理解作品的基礎上,了解宗教美術的特點。本課還是從美術的角度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和審美判斷的能力。宗教的知識和背景,可以作為理解美術作品的基礎,要處理好二者的關系。宗教是非常復雜的,要學生全面理解是很困難的,也不是美術課可以完成的。還是要立足美術學科的內(nèi)容學習。

2.把宗教美術作為人類的文化來學習,其中包含著人類的追求和信仰,也滲透著人類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宗教美術作品也是勞動人民創(chuàng)作的,其藝術珍品是人類文化的寶藏。我們尊重宗教,尤其尊重宗教文化,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

3.學習宗教美術,也是了解世界文化確立多元文化的觀念。因此,對于藝術珍品應熟記,對作品的理解,也應認真閱讀教材與有關資料。這是今后與人交流的重要內(nèi)容。教師對本課的重點內(nèi)容應引導學生努力了解與掌握。對今后接觸我國的宗教美術作品也是十分有用的。

辦公室/傳真:0816-8119666
招生辦:0816- 8119777
地址:四川省綿陽市園藝山教育園區(qū)
郵箱:mzsyxxzsb@sina.com
官方服務號
官方訂閱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抖音號
官方微博號
北京英才苑
四川省電化教育館
綿陽教育體育館
綿陽招生考試網(wǎng)
友情鏈接: